作者丨方诗意
编辑丨六子
2025年过半,中国新能源市场,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大洗牌”。
曾在中国新能源市场推行数年、强制要求光伏和风电项目按比例配套储能的“配储”政策,正在各地实践中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全球范围内的光伏新增装机量,却在技术成本持续下降的推动下,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这一“退”一“进”,改变了整个光储赛道的底层逻辑。过去那种为了达标而安装的低效储能系统,正在走向淘汰。
变局中,产业势力十分复杂。没有人独领风骚,但吸引目光最多的,却毫无疑问是华为。准确地说,是华为数字能源。
一个月前,华为数字能源发布了全球首个构网型光储解决方案,直接将储能竞争拉进又一个高潮。作为被寄予厚望的华为“第三增长极”,华为数字能源已经传统能源世界的巨头们,展开了全方位的正面交锋。
*图源华为数字能源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传统能源企业会被甩开。阳光电源、远景能源、海博思创、科华数能……“卷构网”的风和当年卷价格一样,没人想落后。
华为数字能源,能否在光储这个充满变数的赛道上,复制其“赢家通吃”的经验?这已成为整个行业屏息以待的悬念。
01「数字能源,华为的新增长极」
在探讨华为数字能源的野心之前,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数字能源业务已不再是华为的“副业”,而是其商业版图中至关重要的一块。
2024年,在华为创下历史营收第二高的年份里,数字能源业务的贡献尤为亮眼。
根据财报,该业务板块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87亿元,同比增速达到24.4%,继续稳居ICT基础设施和终端业务之后的第三大营收支柱。这一营收规模,完全已经超过了A股市场上绝大多数独立的能源上市公司,足以证明其在华为内部的战略分量。
*图源新能源产业家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一方面折射出能源赛道本身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华为独特的布局思路。
在华为的规划中,数字能源并非孤立的业务,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生态闭环。用官方说法表达,是新型电力系统能源基础设施、新型电动出行能源基础设施和新型数字产业能源基础设施。而简单来说,就是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充电和数据中心能源。
光储,是其中的核心。原因在于,华为数字能源业务当初正是从光伏逆变器切入,一举成为多年的行业第一。
光伏发电当下也是数据中心和充电桩绿色电力的来源,是能源的“心脏”。华为在这两个用电端推出了预制化、模块化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以及全液冷超快充解决方案等,符合行业需求的解决方案。
比如在华为数字能源支持下,赛力斯、鸿蒙智行部分门店、重庆九龙坡区等部分企业和机构,都在开展光储支持下的超充网络建设。根据财报数据,截至去年底,华为已经在全国部署了5万多根全液冷超快充充电桩,一度占到全国快充桩数量的一半。
*图源华为中国数字能源业务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一年光伏组件和储能电池价格“跌跌不休”,全行业陷入“内卷”和价格战的背景下,华为显得有些克制。在报告中,华为明确“把质量作为数字能源发展的第一要素”。
外界更加好奇,对华为来说,究竟要在何处寻找其高质量增长的突破口?
02「明确发力构网型储能,华为搅动变局」
答案,依然指向行业需求最旺盛、技术变革最剧烈的储能领域。
在2025年华为中国数字能源伙伴大会上,华为数字能源业务总裁孟少云表态:“2025年是储能高质量发展元年,全场景构网型储能将加速应用。”紧接着,华为又在年报中将光伏一笔带过,转而格外强调构网型储能的细节和前景。
到了6月,华为更是放出大招,在上海SNEC展上发布了全球首个构网型光储解决方案。
*图源华为数字能源
这一抉择,不仅仅是华为对自身产品的推广,更是直接瞄准了整个新能源行业的核心痛点——随着风、光等新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升,其固有的波动性和间歇性给传统电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电网稳定性下降。
在此背景下,能够主动支撑电网、像发电机一样控制电压和频率、适应动态变化的“构网型储能”技术,便从一个备选方案,逐渐成为了行业主流和刚需。而有了这种方案兜底,其他充电、数据中心等方面的应用,也才好更高效地展开。
华为的布局很早,甚至可以说领先业界。名震业界的沙特红海新城首期400MW光伏和1.3GWh储能系统,也是全球首个100%可再生能源供电的城市微网、全球最大构网型光储项目,就出自华为的手笔。
*图源华为数字能源
问题在于,这个市场对中国来说过于“成熟”。众多参与者,都在盯着光储这块肥肉。
比如,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2025年全球太阳能逆变器市场份额报告》显示,华为与阳光电源已连续十年稳居全球第一和第二的位置,合计占据全球55%的市场份额。阳光电源一直是华为的劲敌,构网型储能的布局也不例外。
*图源伍德麦肯兹
阳光电源参与了国标《GB电化学储能构网型变流器技术规范》及国网《Q/GDW构网型储能变流器技术规范》的制定,同时在行业首创“电池-变流器-场站”三级协同架构,推出《干细胞构网技术2.0白皮书》。
华为做大项目的强项在于仿真系统,而阳光电源全球首个GW级大规模构网仿真平台,同样具备对3000+工况进行对比测试的能力。
除了阳光电源,传统电力领域的南瑞继保是业内率先提出完整构网理念,打造以构网型储能为核心的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优势企业。由于背靠国家电网旗下南瑞集团,南瑞继保在电网方面的经验更深厚,目前在国内已经落地了超30个构网技术应用的项目。
除此以外,中车株洲所也官宣已推出0.25C、0.5C构网型储能系统;海博思创发布了构网型高压级联解决方案,搭配自研的构网型430kWPCS;科华数能率先通过中国电科院全项构网型储能并网性能测试,并成为首个通过CQC构网型PCS认证的企业;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则认为,构网型储能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一种新电网,远景的布局从未停滞。
*图源高工储能
百家争鸣,万箭齐发,华为可以说站在红海之中。
03「华为的招牌,能做到赢家通吃吗?」
从宏观趋势看,在全球“双碳”目标和能源结构转型的不可逆潮流下,储能市场的长期增长潜力毋庸置疑。中金公司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需求都将保持高增,中国、澳洲的增速都将超过10%,欧洲甚至接近30%。
*图源中金公司
华为自身将数字能源置于集团战略的核心位置,并倾注大量资源,其业务的持续增长似乎有着坚实的保障。
但若将镜头拉近,深入观察赛道内部的微观竞争生态和华为自身的业务布局,便会发现,其“赢家通吃”之路,其实还有不可忽视的变数。
其一,储能赛道的资本“军备竞赛”远未结束。在经历了过去两年的短暂资本寒冬后,2025年以来,储能赛道重燃战火。
海博思创以“电化学储能第一股”的身份登陆科创板拿下百亿市值,业界新秀海辰储能在与宁德时代的纠纷中递表港交所,成立不到三年却已经稳居澳洲户储份额第一的思格新能源同样尝试赴港,首航新能成功挂牌深交所……
资本的加持,意味着它们将拥有更充足的“弹药”,用于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市场拓展。原本被认为已进入洗牌阶段的储能市场,在后配储时代,反而可能因为新资本的涌入,迎来一轮更加激烈的“堑壕战”。华为显然不缺资金,但它面对的,将是一群对储能需求极其旺盛的“饿狼”。
其二,出海赛道的王者之争,路径尚不清晰。海外市场,特别是欧美地区,因其成熟的电力市场机制和更高的用户付费意愿,历来是储能企业获取利润的“黄金高地”。在这条全球化的赛道上,正上演着两种主流商业模式的对决。
第一种是以华为、阳光电源为代表的“大脑派”。它们的核心优势在于逆变器(PCS)和能量管理系统(EMS),即储能系统的“大脑”。它们强在智能控制、软件算法和对电网的深刻理解。通过强大的“大脑”,可以优化调度最核心的资产——电池,从而实现系统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图源阳光能源
第二种是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心脏派”。它们的核心优势在于电池电芯,即储能系统的“心脏”。电池是储能系统中最核心、成本占比最高的部件。这批势力扼住了整个产业链的咽喉,强势地从上游向下游的系统集成延伸。
这两种路径,究竟哪一种更能代表未来,目前尚无定论。这取决于不同市场的具体需求,也考验着各家企业的战略整合能力。
其三,华为数字能源自身业务的复杂性,既是优势也是挑战。作为一个涵盖了光、储、充、数据中心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庞大业务集合,华为的内部协同潜力巨大。
例如,数据中心研发的先进液冷散热技术,可以平移用于提升储能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和寿命;为通信基站研发的备用电源管理经验,可以用于优化户用储能的调度策略。这种技术复用和协同,是单一业务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护城河”。
然而,即便是家大业大的华为,也要考虑向多个方向重金投入时的投资回报效果。
华为寄予厚望的智能充电网络业务,就面临着建设成本高昂、投资回报周期漫长、充电标准尚未完全统一等行业共性难题。
据财联社《科创板日报》报道,2024年年初,华为曾定下目标,当年内要在全国340多个城市和主要公路完成10万座全液冷超充桩的建设。但直到2025年初,这个目标并未完成。与此同时,华为数字能源内部也在经历组织调整,以求更好地执行自身的能源战略。
*图源财联社
由此可见,华为数字能源这艘巨轮,航向虽然明确,但航道上的顺风、暗礁与漩涡都是客观存在的。华为的地位,决定了它将持续被全球的产业界、资本市场和竞争对手们用放大镜审视;它的航行轨迹,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能源行业的发展方向。
这称得上一场史诗级的远征,大幕才刚刚拉开。
- END -
配资行业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